野草2023新地扯一二完整版_嫩绿草点击由此进入在线_成品人视频免费直接观看

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反物质上哪去了? 欧洲强子对撞机发现新线索

2021-01-18 14:53          强子对撞机 粒子加速器 核分析技术


 基本粒子示意图。(ShutterStock)

科学家发现能探测到的所有粒子,都存在其对应的反粒子,即特性一模一样,只是带相反电荷的粒子。科学家把这两种物质分别称为正物质和反物质。还认为,当正物质遇到反物质将发生“湮灭”,消失成为一道能量。

可是,按照大爆炸诞生宇宙的理论,大爆炸将生成对等数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那么二者遇到将全部湮灭。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中,几乎找不到反物质的踪影,至今科学家只在一些放射性衰变过程和宇宙射线中发现一些反物质。那反物质上哪儿去了,大爆炸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直是物理学上最大的难题之一。

最近,拥有世界上最大粒子加速器的欧洲核研究组织(CERN)在正物质和反物质的研究上,发现了能够解释这个疑问的一点新的线索。

科学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大概的解释,认为大爆炸后在那个又高温又高密度的状态下,一定存在某种变化过程,更容易产生正物质,导致正物质相比反物质出现少量盈余。随着宇宙的降温,所有的反物质都和等量的正物质发生湮灭而被销毁,最后盈余的那部分正物质,生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宇宙。

具体是怎样的过程才会导致正物质出现盈余,现在还不明确,也是过去几十年来物理学家在钻研的问题。

新研究发现了什么呢?这得从已知的正反粒子振荡、正反粒子衰变差异说起。

正反粒子振荡过程的衰变差异

夸克是现在科学家追踪到的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科学家从夸克入手研究正物质和反物质的区别。夸克有上(up)、下(down)、顶(top)、底(bottom)、粲(charm)和奇(strange)六种味态,每种味态的夸克都有它们对应的反夸克。

普通物质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由上夸克和下夸克构成,其它夸克则由高能物理过程产生,比如欧洲核研究组织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科学家把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粒子称为介子,并发现四种中性介子(B?s、B?、D?和K?)很特别。1960年,科学家第一次观察到,这些介子能够自发地变成自己的反粒子,再变回来,也就是说在正反粒子之间出现来回的振荡。

由于它们不稳定,在振荡过程的某个阶段它们将衰变成更稳定的粒子,而正介子和反介子的衰变过程存在着细微的不同。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就是描述振荡和衰变规律的框架理论。

该理论提出,由于振荡过程中正反粒子衰变的不同,导致正物质稍微多一些,但是,这个差别还不足以解释当今宇宙正物质的富余。

所以,科学家仍在寻找究竟还有哪些不知道的基础物理过程,才能解释这个谜题。

新发现是什么?

欧洲核研究组织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b)研究B?s介子衰变成一对带电K介子的过程。不同的质子相撞产生的B?s介子,每秒钟可在自身和反粒子之间来回振荡3万亿次。

不同的质子对撞除了产生B?s介子,也会产生B?s介子的反粒子,也会经历类似的振荡。研究人员由此将正介子和反介子的特性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其中一种介子的衰变率稍微高一些。研究称,这是第一次观测发现正反B?s介子的衰变,在振荡过程中出现的不对称现象。

研究称,这项发现是正反物质差异研究上的一项里程碑,而且他们测量得到了不对称性的幅度。这一数据有助于测量完善这一理论的多个参数。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粒子物理学教授埃克伦德(Lars Eklund)说,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调查正反物质不对称的机制,将帮助科学家找到这个谜题的根本答案。“从最小粒子层面研究,是我们了解大范围宇宙的最佳途径。”



推荐阅读

ALICE发现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粲强子化有所不同

由ALICE合作进行的新测量显示,在质子-质子碰撞中,粲夸克形成强子的方式与基于电子对撞机测量的预期大相径庭。 2021-06-11

破裂物理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团队等离子体破裂物理课题组在破裂物理、逃逸电子和破裂预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uclear Fusion、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等上。 2021-06-10

中子衍射研究:一种新的自旋结构及巨压磁效应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03组团队,在Fe掺杂的MnNiGe合金中,利用中子衍射手段,首次解析出了无公度圆锥螺旋磁结构,并利用此磁结构关联的晶格畸变和织构效应获得了巨大负热膨胀 2021-06-10

近代物理所研究者指出近年报道的首例电子俘获核激发现象或被高估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美国科学家发现的首例电子俘获核激发(NEEC)现象,因受复杂γ(伽马)本底影响,测量的激发几率可能被显著高估。该研究推荐利用次级束流装置在低γ本底环境下获得更可靠的实验结果。相关研究于6月2日发表在《Nature》的“Matters Arising”栏目上。 2021-06-08

中国散裂中子源初期核数据实验结果引人注目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国家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于2018年建成。CSNS的反角白光中子实验装置(或反角白光中子源,简称Back-n)是一台高性能白光中子源,其综合性能处于国际同类装置的前列,尤其是其距中子产生靶等距离的中子流强是国际上最高的,覆盖能区范围和中子飞行时间测量的分辨率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021-06-05

阅读排行榜
阳东县| 麻城市| 铜川市| 绥中县| 陆河县| 卫辉市| 调兵山市| 龙里县| 静宁县| 株洲县|